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產品分類
聯系我們
- 嘉祥長城雕刻有限公司
- 電話:13791739397
- 傳真:0537-6855252
- 郵箱:13791739397@163.com
- 網址:-
- 地址:嘉祥縣長城雕刻廠
唐代開元寺石經幢雕刻結構和圖案
發布時間:2013-10-05 00:00:47 閱讀:10776
唐代在經幢的砌石施工中已運用了絞車之類的起重工具,在膠結方法上,也運用了在石縫間灌鐵水的技術。宋代石經幢向高轟發展,其結構比唐代復雜的層數比唐代增高,施工技術、吊裝技術和膠結技術都有新發展。宋以后,營造經幢之風逐漸減退,到了明清,則更為稀少。經幢暗示著佛教的隆重和威儀,宣揚著佛教的思想,營造了佛寺建筑在空間上的壯觀氣勢,豐富了寺院空間組群的層次。它還是一種建筑化的儀仗,有效地彰顯著佛教徒的虔誠和濃烈的禪宗氨氛。
潮州開元寺的石經幢是唐代經幢的代表。據乾隆年間《潮州府志·寺觀》記載,有“開元寺在城內甘露坊,創干隋唐,興廢不一。”潮州開元寺應建于隋末唐初。根據《唐會要。雜記》記載:“唐開元廿六年(738年)戌寅六月一日救每州(郭)下定形勝,觀、寺改以‘開元’為額。”明代的《釋氏稽古略·卷三》記載:“唐玄宗開元廿六年詔天下州郡各選一大寺以紀年號,額曰‘開元寺’。”可知開元寺為唐開元廿六年改名的寺院。寺內現存的石經幢為唐代珍品,一對位于山門內庭前,如塔形狀,一對位于大雄寶殿前,如燭臺狀。走進潮州開元寺山門,迎面是兩座頂高6.65米,須彌座周長7.85米的唐代石經幢,極為雄偉壯觀。每一座石經幢由25層石構件組合疊砌而成,且每一層石構件都賦予精工雕飾。最下層是八角形式的須彌座,有力士以頭頂幢柱,因年久的風化,圖案已經模糊不清。第13和19層的蓮花座法,鑿出凹凸起伏變化的蓮花瓣,象征佛教的純潔和崇高。第7層為幢身柱層,雕刻陀羅尼經文,估計應該是用“減地平和素平”的方法來雕刻,因歲月已久,現今不見經文。
其余各層均以“素平”和“壓地隱起”法,來雕刻佛像、天神、蟠龍、祥云和水波。按照一凹一凸的韻律向上,每一層逐漸縮小,最頂端的寶頂中庭大雄寶殿前的天井東、西各有一座四方形的石經幢。經幢造型似古代四方形古燈燭,民間稱這種幢為“石蠟燭”。“石蠟燭”分三個層次。石雕基座為四方形的須彌座,每邊以“壓地隱起”和“減地平”相結合的淺浮雕手法,雕出四個坐佛,四面總共為16個坐佛,雕刻精細,線條流暢,線條重疊穿插,佛面輪廓柔和圓潤,具有體積感。同時,運用這種“壓地隱起”的技法使雕刻面的每一個制高點處在同一平面上,不會因為題材而超出建筑的結構范圍。佛像周邊用“減地平級”的手法,刻出圖案花紋,與佛像的“壓地隱起”這一淺浮雕手法形成對比,豐富了須彌座的層次感。中間層次的四面,鐫刻太子(釋迎牟尼)的走過四城圖,大面積運用“減地平級”的雕刻方法,目的是保持幢身的整體性。頂層為石蠟燭層,象征佛光普照。唐代此風全國佛寺盛行。
版權屬于: 長城石雕廠 (http://www.xdpmuxq.cn/)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下一篇:唐代石雕經幢的藝術風格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