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雕刻藝術

  • 佛教雕刻藝術已關閉評論
  • 3,762
  • A+
所屬分類:寺院石雕佛像

 

佛教藝術隨著佛教的發展而發育生成,并不斷發展壯大。其中佛教雕刻是佛教藝術產生以來*為輝煌的部分。從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代至公元5世紀云岡石窟開鑿之前,在印度以及中亞和我國新疆地區,都先后產生和發育了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的佛教石雕藝術品之間由于產生發育的時間和地點不同,相互間既有區別和差異,又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于"云岡石窟是新疆以東*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其藝術風格在繼承和吸收我們傳統建筑和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必然受到印度、中亞和我國新疆地區當時已存在的佛教雕刻藝術的影響。筆者通過研讀中外學者佛教藝術史方面的論述和著作,對照云岡石窟有關藝術品的表現特點和個性風格,發現其受犍陀羅派藝術的影響極其明顯,并呈現了藝術發展的*新階段和我們化趨勢。一、"否定之否定"式的演化--討論云岡石窟中所描繪的"佛陀鹿野苑初次說法圖"與犍陀羅佛教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聯系及其發展。

"佛陀鹿野苑初次說法圖"是佛教雕刻藝術*為常見的表現內容。說的是釋迦牟尼成道后,始來鹿野苑說四諦之法,度陳如等五比丘,是謂"鹿野苑初次說法"。《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一:

爾時世尊為陳如三轉十二行法輪已,陳如等悉了達諸法因緣,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于是時,三寶出現,婆迦婆為佛寶,三轉十二行法輪為法寶。

五跋陀羅為僧寶。"佛陀鹿野苑初次說法圖"在佛教雕刻藝術發展的不同階段體現了不同的表現形式。早期印度派佛教藝術(約公元前150年~公元50年),由于不允許有佛陀的形象出現,在描寫"佛陀鹿野苑初次說法"的畫面中,不可能出現佛陀本人的形象,只能以象征的形式加以描寫。早期印度派佛教石雕藝術家以印度古時的難底婆多(金牛)象征來表現"三寶",這一印度派佛教藝術的傳統規定性被延續了幾百年的時間。黑格爾曾說過:"規定性是被視為肯定的否定",這是很深刻、很正確的。犍陀羅雕刻藝術產生不久,我們就看到了對印度派佛教石雕藝術象征表現手法的否定方面。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眾號
  • 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