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龍明的紀念石牌坊雕刻故事

  • 貴州安龍明的紀念石牌坊雕刻故事已關閉評論
  • 6,598
  • A+
所屬分類:石雕
摘要

貴州安龍明十八先生 紀念石雕牌坊 明十八先生墓位于貴州安龍縣城西馬場壩天榜山南山腳下,因埋葬著南明永歷王朝東閣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位大臣和內宮,故名”十八先生墓”。因這座墓的背后,包蘊著一段極其慘烈的史實,故歷來頗受人們的關注。

貴州安龍明十八先生 紀念石雕牌坊 明十八先生墓位于貴州安龍縣城西馬場壩天榜山南山腳下,因埋葬著南明永歷王朝東閣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位大臣和內宮,故名"十八先生墓"。因這座墓的背后,包蘊著一段極其慘烈的史實,故歷來頗受人們的關注。 清朝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吳三桂引清兵進入山海關,內外交困的明崇禎皇帝自縊于北京景山,明朝宣告滅亡。為抗擊清兵,我們南方抗清斗爭蜂起,一部分愛國將領和地方官吏紛紛擁立明朝的藩王建立政權,堅持抗清,以圖恢復明朝。l446年秋,清兵入關覆滅了李白成的大順政權后,明朝江南諸王曾先后建立4個小朝廷,以圖東山再起。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l646年)十月,唐王朱聿鍵政權崩潰,明臣丁魁楚、瞿式耜等人擁立桂王朱由榔于廣東肇慶即位,次年一月改元永歷。永歷政權建立后,在南方各省明軍將領和實行"聯明抗清"的李白成、張獻忠遺部的支持下,抗清形勢一度好轉。但由于朝內黨爭激烈,在清軍強大攻勢下,永歷王朝被迫逃遷由張獻忠舊部孫可望控制的貴州安龍。而孫可望則挾永歷朝廷而自重,企圖趁機篡位自立稱帝,形勢極為艱危。為擺脫孫可望的挾制,大學士吳貞毓等l8人受永歷帝托付,兩次密遣使者持敕至廣東召李自成舊部李定國入衛安龍,以遏制孫可望,不料謀泄事敗,孫可望遂派心腹鄭國逮捕吳貞毓等18人嚴刑拷問,諸臣英勇不屈,痛斥孫可望及其黨羽。孫可望便迫使永歷皇帝定18人"盜寶矯詔,欺君害良"之罪",將l8人處以死刑,其中,邢科給事張鐫、太監張福祿、全為國3人被凌遲處死,內閣大學士吳貞毓被處以絞刑,其余14人被斬首。吳貞毓等18人臨刑前面無懼色,慷慨賦詩,從容就義,歷史上將此事稱為"十八先生之獄"。 吳貞毓等l8人殉難后,其家屬及安龍百姓將他們的遺骸合葬于城內西北隅馬場壩天榜山下。永歷十年(1656年)正月,李定國率軍由廣西至安龍護駕,擊敗孫可望,為l8人修墓。永歷十二年(1658年),永歷帝朱由榔移居昆明,遣使為18人樹碑,并親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9個大字。其后,又在墓前建造了石雕牌坊,石牌坊坊為四柱三間三頂,高3米,寬 圖247貴州安龍明十八先生墓牌坊約3.5米,牌坊柱和額枋上雕有云龍、獅子、石雕麒麟石雕貔貅等圖案紋飾,刻工精細,形態生動,牌樓正面明間匾額上鐫刻"明 十八先生之墓"7個大字。民國五年(1916年),南籠縣(今安龍)知事洪寅修葺"明十八先生墓",為壯觀瞻,又在原有的墓前牌坊十多米處的墓道上,建造了一座比原墓前牌坊*大一些、高4米多、寬6米多的四柱 三間沖天式石牌坊。牌坊正面明問和兩側次間的匾額上,分別題書有"巋然千古"、"成仁"、"取義"等字,系貴州省**書法家陳恒安先生補書。坊柱、額枋、抱鼓石和雀替上,刻有松、梅、竹、蘭等花卉圖案浮雕。此石雕牌坊是記載明末動蕩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八仙石雕像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 轉載自我們石雕牌坊石牌樓制作**廠家電話13791739397

 

版權屬于: 長城石雕 (http://www.xdpmuxq.cn/)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人閱讀了;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眾號
  • 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