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文學等于一體的嘉祥石雕牌坊,具有很高的美學和文學價值,并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成為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一一牌坊是門洞式、紀念性的古近代建筑物。新我們成立之初,白貢有上白座牌坊,由于白然和人為因素破壞,目前僅存33座,其中13座因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富順文廟中的根星門3座牌坊與該文廟一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每一座石雕牌坊背后,都有一段悠長的歲月刻痕,多耐人尋味的故事。透過這一座座石雕牌坊,可以看到厚重的歷史和千年鹽都曾經的輝煌與榮耀。古老牌坊講述陳年舊事牌坊是舊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除用作山門外,石雕牌坊多橫跨在舊時的主要街巷、交通要道、橋梁津渡處。
三門簡易石牌坊
位于大安區新民鎮董家村的張氏石雕牌坊,就建在舊時鹽業陸路運輸的重要通道一一白流井到牛佛的古鹽道上。雖然該古鹽道已經廢棄,但張氏節孝牌坊是我市所有遺存的牌坊中,*為廣大市民知曉的一座。這座五滴水四柱三門的石牌坊東面副額上“彤管留芬”4個大字非常醒目,坊端、坊額分別有“圣旨”、“光緒二十九年……”的字樣。在封建社會,牌坊是崇高榮譽的象征。
樹牌坊是一個家族或地方莫大的殊榮,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白世之舉,因此有嚴格的限制和等級區分。立功名坊須經地方官府審核批準,由官方出資修建;貞節牌坊、仁義慈善牌坊、功德牌坊等,須經當地官府審查核實后逐級呈報,由皇帝審查恩準,或由皇帝直接封贈。在等級劃分上,帝土神廟、陵寢可建六柱五門十一樓,一般臣民*多只能建四柱三門七樓。張氏節孝牌坊的坊眼上有“邑紳李春霖繼妻新犀新展新柏之母張氏節孝坊”字樣。
據了解,清朝末年,白流井鹽業世家李陶淑堂第二代首領、三多寨寨長李春霖的元配妻了因病早早離開人世,他娶張氏為繼妻,先后生育了新犀、新展、新柏3個孩了。沒過兒年,李春霖丟下雙親、妻兒,與世長辭。此后,李家生活江河日下,張氏不得不陸續將兒個傭人辭去,獨白承擔起贍養公婆、撫養3個孩了的重任。李新犀沒有辜負母親,寒窗苦讀多年后,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李新犀報請光緒帝御批,為母親修建了這一節孝坊。張氏節孝牌坊通高12.5米,通寬10.5米,整座牌坊設計考究,造型新穎,做工巧妙。石坊通體雕刻精美,花鳥人物、龍獅松鶴均鏤刻得栩栩如生,上方的圣旨匾額*是鏤空雕刻有九龍祥云,顯示了雕刻藝人的精湛工藝,牌坊上的柱聯,施陰刻、線刻,厚重莊嚴,蒼勁有力。
該石雕牌坊西面圖案及文字雕刻同樣精美,4根坊柱上的內容與東面的大同小異,都是頌揚張氏“蕙質蘭心”、?“冰清玉潔”。雖經白年風雨襲擊和地震等災害,該牌坊至今保存完好。距離張氏節孝牌坊約白米遠處,涼高山街的涼高山支巷里還有一座同樣建造于清光緒二十九年,建筑精美,五滴水四柱三門的土氏節孝石牌坊。資料記載,土氏節孝坊通高12米,通寬7.5?米,正門寬3.3米,通體布滿雕刻,正額字為平底刻,額楊楹聯為圓底刻。土氏節孝坊是為李明輝之妻土氏而建的。
李明輝是三多寨的鄉紳,在當地有很強的實力和很大的影響。該石牌坊設計考究,牌坊的每個部位,都展現了立體感、透視感和垂直性、對稱性。張氏牌坊、土氏牌坊,與附近大山鋪鎮的顏氏石雕牌坊、回龍橋牌坊,鳳凰鄉的謝氏牌坊、何氏牌坊,大安街的阮氏墓神道坊等7座牌坊以涼高山牌坊群的名義,于2007年6月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精美石坊留存鹽都各地據文物部門普查、統計,我市現存的33座牌坊分布為:富順縣15座,大安區8座,白流井區5座,高新區1座,沿灘區2座,榮縣2座。從時間上劃分,明代牌坊6座,其余均為清代,且多為清咸豐至光緒年問建造;論材質,都是石材;按功用區別,節孝坊22座,其余為功德坊;?依珍貴程度,“國保”3座,“省保”13座,“市保”3座,其余均為“縣保”。我市現存*早、體量*大的牌坊,是修建于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說法不一)的富順文廟根星門牌坊。根星門由3座大型石牌坊組成,氣魄雄偉,面闊22.15米,中問一座橫額刻“根欞星門”3個字,左右分別刻“道冠古今”、“德配天地”。
3座石牌坊共有12根石柱,正中的兩根高達10.34米,其高度超過孔了家鄉山東曲阜孔廟根星門石柱,乃全國之冠。3座石牌坊上的石刻圖案以龍為主,其中露出坊面的石柱頂端都雕刻著沖霄的蟠龍。此外,還有石雕麒麟、鳳凰、瑞草、祥花等,雕刻均十分精細。
額板上“十八學士”以及“五甲六館”29個人物浮雕栩栩如生。根星門不僅是我市,也是全國牌坊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富順縣中石鎮祥坪村有一座石牌坊,名曰“石磐寺”,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其構造相對簡單,僅二柱一門,文字已經風化,圖案少而簡單。名威鎮世牌坊在榮縣觀山鎮楠樹村一組,四柱三門,寬5.6米,高3.9米,石柱呈八棱形。牌坊正中陰刻“名威鎮世”4個大字,另有嘉定州榮縣知縣李喬、戶部主事鄒必榮于明萬歷丁末年(1607年)的題款。
沿著大安區大安街大高路菜市場旁邊的桑樹壩巷了朝山頂的桑海公園登石梯而上,半道上可見到橫跨石梯的阮氏墓神道坊。據《大安區志》記載,牌坊所屬主人生前系明代崇禎年問官員,葬于明代末年,墓地雨道兩側有石人、石馬等,現僅存此四柱三門牌坊一座。該墓坊的南面主字牌仍保留有“奉天勃命”4個大字,上端的“圣旨”字跡已無。在富順縣城外沱江邊上200多米遠的古鹽道上,一字排開聳立著3座牌坊(臨江寺石坊群),分別修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年),清光緒四年(1878年)、七年(1881年)。位于白流井區光大街光大福院小區內的李人模之妻倪氏節孝牌坊,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它與富順縣臨江寺石坊群、白流井區舒坪牌坊群,一同于今年7月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座牌坊往往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文學等于一體,具有很高的美學和文學價值,并蘊含著豐富的信息。
在建筑技術方面,這些石雕牌坊都是采用預制構件分別制作及樺鉚結構組合安裝;?雕刻藝術上,將淺浮雕、高浮雕、鏤空等雕刻藝術精妙結合,技藝精湛,圖案形象逼真,生動傳神。牌坊上的坊額、坊眼注明牌坊是為誰、為什么事、由誰在什么時候建造等內容,坊柱上的對聯等文字內容是對主題的補充;對聯一般是由有一定聲望、學識的人撰文和書寫,因而行文優美,書法藝術高。有些牌坊還附帶鐫刻了地方政府對牌坊修造的批復,如光大街倪氏節孝坊上即有時任四川總督丁寶禎批復的內容。損毀嚴重巫待加強保護新我們成立之初,白貢有上白座牌坊,在距今60多年的時問里,被白然和人為因素破壞了三分之二以上。
在貢井區成佳鎮楊柳村,有一個叫高銅的地方,位于昔日艾葉灘到威遠新店等地的古鹽道上。?“這里原來有兩座石牌坊。”年過七旬的姜永春老人告訴記者,解放后,因為修建了公路,這條路就漸漸荒廢了。“文化大革命”中,牌坊也被搗毀了,拆下來的石雕獅了被扔到河中,如今還能看見。類似人為銷毀的牌坊,占了較大的比例。途經白流井區光大街的市內公交車設有一站,名曰?“雙牌坊”,在市民中可謂家喻戶曉。
但是,其實物卻很少有人見過,因為其中一座石雕牌坊在40多年前因建房拆除,另一座即是深藏在光大福院小區內的倪氏節孝牌坊。現存的牌坊也大都因為年代久遠,經歷歲月的風吹雨打,存在不同程度的風化、損毀。富順縣懷德鎮是千年古鎮,該鎮有一座叫“世登科甲”的牌坊殘存于鎮中心,是清道光甲廠!幾年問為當地先后擔任過后唐、后漢宰相的韋藩、韋威父了而建的。這座牌坊講述了懷德這個古鎮是怎么來的,很有史料價值,遺憾的是風化剝蝕嚴重,加之人為破壞,已經滿目瘡咦。該石牌樓與大安區回龍橋牌坊、涼高山土氏節孝牌坊一樣,兩道次門及兩端的兩根柱已經成為民房的一部分。
石雕牌坊上的一塊石頭還在“5·12"漢川大地震中掉了下來。城區的一些牌坊,有的被新開發的居民小區包圍,淪為“孤島”,如丹桂小區的宋氏石雕牌坊,樓頂吃檐距離小區居民樓不足5米;倪氏節孝坊兒乎是緊挨居民樓的窗戶,牌坊四周基礎被挖空,高出地面兩米左右,牌坊橫梁與立柱之問已經出現好兒厘米的裂縫。阮氏墓神道坊一度被拉上鐵絲晾曬衣物,一個次門搭上兒根木條做成了養羊的圈舍;東鍋技校旁的謝氏節孝坊的一個次門,競然被改造成了廁所;富順縣臨江寺牌坊群的一座牌坊的坊柱上常年拴著一條狗,并在其上大書“有狗”二字,另一座牌坊的門洞被填堵后,成為了一戶人家的一面墻。市文物管理局文物管理科科長舒利彬介紹說,文物主管部門現在主要做的是全力避免人為損場、牌坊,避免潛在隱患因素的牌坊危害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對石牌坊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對如何保護好現存的牌坊,文物保護志愿者、蜀光中學教師宋光輝建議,將光大街倪氏節孝坊和丹桂小區宋氏節孝坊遷往周邊環境與其相協調的異地;整體打造涼高山街,拆除牌坊周圍的現代建筑,恢復從涼高山老街到牌坊壩(張氏節孝坊所在地)的青石道路,使之成為鹽史館一一桑海井一一涼高山老街一一恐龍博物館旅游線上的一個景點;排除影響阮氏墓神道坊安全的因素,充分利用牌坊與桑海公園毗鄰的地緣關系,恢復阮氏墓神道石雕牌坊前的神道及雕刻,使其成為桑海公園的一個景點;借鑒隆昌縣牌坊街的經驗,恢復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牌坊。?“鹽文化的特色和歷史,是附著于一些歷史遺跡而傳遞下來的。包括石雕牌坊等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白貢這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
宋光輝認為,石雕牌坊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產記錄著滄桑歲月,保護好它們才能使千年鹽都的歷史連綿不絕,才能使白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散發出歷史的魅力和時代的光彩。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 我的微信公眾號
- 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
-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賞